
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记者 智陈阳)近期,流感、腺病毒、合胞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此前一个月,支原体引起的肺炎也导致不少孩子出现高烧咳嗽。
在临床中,有不少患儿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或者病情刚有好转就进行体育锻炼。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医生提示,即便孩子的症状已经减轻了,肺炎的肺内病变吸收恢复可能还未完成,此时还需要在家保持充足休息,尽量避免开展体育锻炼。
提醒:症状缓解不等于痊愈

一般普通感冒的病程需要1周左右时间,而肺炎后孩子身体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肺炎的肺内病变吸收恢复和孩子的症状好转时间是不完全匹配的,一般都是症状好转比肺部病变吸收快。所以即便孩子已经不咳嗽了,但在症状好转的1个月内,肺部的情况还是很脆弱的,特别是既往有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或免疫病等基础病的孩子,以及存在合并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的孩子,恢复的可能更慢一些。因此在孩子肺炎刚好的一个月内,家长们还是要特别注意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让孩子的免疫功能充分修复,不要过度劳累,否则很可能会出现症状再次反复。
提醒:体质增强不能一蹴而就 疾病初愈不要急于锻炼
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孩子既往身体比较健康,没有哮喘、慢性咳嗽或其他基础病,复查肺部病变基本吸收,咳嗽等症状基本消失,可以逐步增加体育运动,从中低强度的散步、做操等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并且每次运动时间可以从半小时开始,逐渐增加至1小时。千万不要一下子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因为肺炎后对孩子的肺功能多少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运动的增加要循序渐进。

第二种情况,如果孩子既往有哮喘、慢性咳嗽等基础病,或既往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或孩子是过敏体质,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不要过早的让孩子进行体育运动,一定要给孩子先完善肺功能检查,评估孩子的肺功能情况,由医生根据孩子的肺功能结果来判断孩子是否可以进行体育运动。如果家长盲目的让孩子去运动,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基础病加重或复发。

提醒:学习重要充足睡眠更重要
总原则就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适当锻炼。”
起居有常,要求孩子们生活要规律,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13-14岁的中学生要保证8-10小时睡眠时间,对于小学生6-12岁要保证9-12小时,3-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要保证10-13小时,在此季节应注意早睡晚起,充分保证睡眠时间。
居住环境卫生方面,注意室内温度湿度适宜,室内空调不能开得过高,保持室内新鲜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注意孩子不能在通风口,避免受凉,同时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减少交叉感染情况。

注意手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如孩子们要饭前洗手,体育活动后、娱乐后要洗手,回家后进门后要洗手。要求饮食有节制、有节律,对于上学上幼儿园的孩子,嘱咐他们要多饮水,每天适当吃些水果,防止上“火”。饮食上要合理,荤素搭配,定时定量,做到饮食有节。

适当锻炼,动则养阳,静则养阴,在今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治未病指南中提到,建议每日达到180分钟。对于学龄期儿童,上学的孩子,要求每天不少于6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但是中医主张“冬藏”,即在冬季要减少剧烈活动,以保护人体阳气,因此在冬季锻炼身体,运动量不宜过大,而且要选择太阳出来后再运动,多晒太阳,并且要避免在雾霾天气户外活动。(内容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编辑:曹子健】
今天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目前,我国有超过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日前,在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无障碍信息传播国际研讨会上,参会专家分享了专为视力障碍人士打造的无障碍博物馆体验项目。

“光明博物馆”打造全新无障碍博物馆体验
“光明博物馆”体验项目开创性地研发出将无障碍感知——听、嗅、触、摸,与数字博物馆模式有机结合,以无障碍NFC展馆信息激活、导览音频、可触摸展品、在线云展厅等多样态的内容产品,为视力残障群体打造无障碍博物馆的游览体验。无障碍感知体验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为视障人士更全面地共享新时代文化成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们在无障碍信息的文化类产品的研发上探索出自己的方案,延展到无障碍博物馆、无障碍在线阅听等服务领域。视障人士可以通过触感来感知博物馆展品模拟的展物,也可以通过嗅觉来激发,比如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木雕艺术的一种感知。

此外,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法国、马来西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代表,围绕推动实现残疾人权益最大化,满足残障人士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的供给,推进无障碍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推广,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交流分享。
无障碍电影 搭建文化成果共享桥梁
近年来,无障碍影视也不断发展。自2022年5月5日,旨在保障阅读障碍者平等获取文化和教育权利的《马拉喀什条约》正式对我国生效后,相关机构单位针对视障人群的需求打造了越来越丰富的无障碍影视作品。
在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首届无障碍映像节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拉开帷幕。其间,将在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电影院以及各地特教学校进行无障碍影片展映活动。
网络视频平台无障碍影视公益项目负责人 吴倩:把这些好的视频作品带到了线下,我们进入了影院、社区、校园,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线下的活动,让更多的视障用户参与。

无障碍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它将普通电影重新剪辑,再增加大量配音解说,把场景的转换、人物的穿着打扮和动作等视觉形象转化为声音传递给观众。通过无障碍电影,视力障碍人群可以相对完整地获取影片细节,更好地理解剧情。

在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无障碍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带领220多名在校视障学生一起进行了一场唐朝穿越之旅。
视障学生 麻琦煦:如果没有无障碍电影,就会让我觉得电影很无聊,因为干坐在那里,自己看不清楚,你根本就不知道在讲什么。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入到无障碍电影制作中。以高校师生为志愿者主体的无障碍电影公益项目——“光明影院”,自2017项目发起至今,已制作了近600部无障碍电影,将作品送到了全国31个省(区、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惠及近800万视障人士。同时,“光明影院”公益放映项目也成为长春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5个电影节的固定单元。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付海钲:残疾人对于无障碍电影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每年创作104部无障碍电影,推广到全国。让盲人朋友能够走进社会,走进电影院,共同参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数字助力无障碍文化产品触及更多用户

除了线下无障碍电影院,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视障人士提供了操作便捷、内容丰富的线上无障碍视听产品。
互联网平台通过设置线上无障碍专区、视频播放器内容适配等技术,对客户端进行无障碍改造,提升视障用户的线上体验。
视障人士 沈可:无障碍App(软件),它有内部适配信息无障碍,每一个控件、每个元素,都有适配信息无障碍,视频播放器的内容,也有做一些适配,让视障群体也能够同时享受文娱的精彩世界。

数据显示,中国残联与网络平台合作开通视障用户认证系统一年以来,无障碍影视作品已超2000部(集),同比增长超400%,内容涵盖短剧、动画、纪录片、有声书等内容类型,注册用户同比增长460%。
随着形式的丰富和技术的多元化,视障群体对于无障碍文化产品数量和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 何川:在信息无障碍的这种技术支持下,视障人士能够便捷地、顺利地使用互联网,享受文化资源。从阅读来讲已经非常便利,可以阅读电子书,包括有声书,那么现在比较大的需求主要是出现在无障碍影视作品。希望有更多的影视出品机构或者电影人为我们无障碍电影提供授权,未来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无障碍影视作品能够跟盲人朋友见面。
此外,专家也呼吁推动更多无障碍信息传播行业标准的确立,从线上到线下为视障人群搭建一条高速、优质的“文化盲道”。
中国传媒大学无障碍信息传播研究院教授 吴炜华:我国的无障碍信息传播的形态是非常多元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无障碍文化服务的平台和渠道也日渐丰富,线上线下“同心圆”,线上的网络文化、移动文化、移动端无障碍信息的可及,对于残疾人朋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残疾人的数字鸿沟的消弭,也能够帮助他们更有文化社会和时代的融入感。(央视新闻客户端)